中國官媒央視旗下的社群媒體「玉淵譚天」於週三(30 日)援引消息來源指出,近期美國方面透過多種渠道主動釋出訊號,希望能與中方展開關於關稅問題的對話與協商。
報導中提到,美國總統川普與其經貿團隊近來頻頻對外強調,正在與中國進行貿易相關溝通。國際貿易談判專家分析就指出,美方如此積極發聲,正反映出其迫切希望重啟談判的態度。
「玉淵譚天」進一步分析指出,基於川普政府正面臨來自國內經濟與民意的雙重壓力,從談判策略角度觀察,目前可能是美方更為著急。
文章稱,隨著「跌」這個詞頻頻出現,川普這幾週以來頻頻發出中美「正在聯繫」或者「已經聯繫」的消息。4 月下旬,川普就頻繁公開表示願「非常友好」地與中國對話,並考慮大幅降低關稅,而這些消息也引起市場出現反彈,使川普變本加厲。
短短 10 天內,川普及其團隊至少 11 次提到與中國接觸,試圖利用話題穩定市場、同時逼迫中方回談。
儘管如此,「玉淵譚天」認為,中方在美方尚未拿出具體行動之前,沒有必要倉促進入談判。但若美方展現出足夠的誠意,中方也可藉機觀察其真實立場,進一步掌握在談判與對抗之間的主導權。
此外,「玉淵譚天」也指出,中國對 7 類中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但美國對此類稀土的提煉能力為零,軍工項目恐遭重創。分析就指出,美方儲備難以支撐長期所需。
《紐約時報》報導也表示,美國家庭多數生活用品從中國進口比例高達 95%,若供應中斷,將導致民生物資極度匱乏,消費者苦不堪言。
同時,在積極推動與印度、日本、韓國等國談判中,川普也正試圖藉宣稱與中方談判,對其他談判對手施加壓力、逼迫其讓步。
「玉淵潭天」表示,川普正在使用一種「戰略不確定」的策略,透過釋放中方急於找美國談判的訊息,為其他談判對手製造時間壓力,迫使其急於與美國達成談判結果,進而讓美方獲得更多利益。
文章指出,中國是被美國徵稅最高的國家,若連中國都要作出巨大的讓步,主動去找美國談判,那對其他國家而言,能夠爭取的空間就非常有限。
「玉淵譚天」是誰?
根據中國官方資料,「玉淵譚天」是中國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在 2019 年中美貿易摩擦升溫的背景下所推出的一個新媒體新聞專欄。中國官方指出,這個專欄的推出,是因應當前全球局勢快速變化、中國希望對外講好自身故事的需求而誕生。
「玉淵譚天」的核心關注點包括中美高層互動、經貿關係、台海局勢、南海問題等涉及中國核心利益的議題,試圖從外交、軍事、經濟與安全層面呈現中國的立場與觀點。
對中國而言,這是一次主動參與國際輿論戰的重要實踐;對台灣讀者來說,這也可作為觀察中國媒體策略與敘事方式的一扇窗口,有助研判美中關係可能的發展。
《玉淵潭天》發布全文:
【前哨】美方透過多管道主動與中方接觸,希望就關稅問題進行談判
譚主從消息人士獲悉,近一段時間,美方透過多種管道主動與中方接觸,希望與中方就關稅問題進行談判。
近期,美國總統川普和經貿團隊頻頻放風,表示美國正在與中國進行經貿談判。
國際經貿談判專家跟譚主分析,美國越是頻繁釋放消息,就越顯現出其急於推動談判的心理。
關於談,商務部發言人先前有回應:如果美方真想解決問題,就應該正視國際社會和國內各方理性聲音,徹底取消所有對華單邊關稅措施,透過平等對話找到解決分歧的辦法。
從談判的角度來講,目前,美國一定是更著急的那一方。
目前,川普政府面臨多重壓力,首先是經濟壓力。
美國商務部 4 月 30 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5 年第一季美國國內生產毛額(GDP)季減以年率計算萎縮 0.3%。
過去兩年,美國 GDP 成長率基本上略高於 2%,但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已經開始衝擊美國經濟。
這不是美國第一個出現下跌的經濟指標,透過對川普政府宣布加徵所謂「對等」關稅以來的外媒報導進行分析,譚主發現,過去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跌」這個詞頻頻出現:
- 4 月 8 日,美國股市高開低走,三大指數收盤集體下跌。
- 4 月 16 日,美國股市當日收盤大幅下跌。
- 4 月 21 日,美國股市下跌,美元匯率跌至近三年低點,投資人對美國經濟前景感到擔憂。
有趣的是,就在市場「跌跌不休」的同時,川普政府也在同步上演著另一齣「大戲」。
4 月 9 日,也就是美股暴跌後沒幾天,川普政府突然來了個政策「急轉彎」:宣布對大部分國家暫緩 90 天實施所謂「對等」關稅。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背後是經濟壓力、市場動盪和國際反制的重重考量。
緊接著,川普開始了他的「話術表演」。
4 月 17 日,川普第一次提到在和中國討論關稅協議,而前一天,美股三大股指全線下跌。
從這天起,川普開始頻繁地、拐彎抹角地暗示:我們和中國在聯繫。
但市場並未買帳,川普這邊「創造事實」,那邊美股該跌還是跌,一路探底。直到 4 月 21 日,美股跌到了谷底,美元也疲軟不堪。
這時候,光靠「模糊表述」顯然已經不夠用了。於是,川普開始明確表示,不僅要「非常友好地與中國談」,還要「大幅降低」對華關稅,希望能夠達成貿易協議。一直到 4 月 25 日,川普連續四天基本上每天都會釋放一次中美「正在聯繫」或「已經聯繫」的訊息。
這話一出,效果立竿見影。美股應聲上漲,美元也開始走強。
眼看這種套路有用,川普和他的經貿團隊就開始「硬蹭」中國,短短 10 天之內,至少就說了 11 次「在和中國聯繫」。
在美國沒有實質舉動前,中方沒必要和美方談。但是美國如果希望與中國接觸,現階段對中國來說也沒有壞處,中方需要觀察甚至逼出美方的真實意圖,掌握談和打的主動權。
除了經濟上的壓力,在輿論上,川普政府的壓力也很大。
川普上台以來,有關關稅話題的境外社群媒體討論超過了 2000 萬條。
2 月 1 日美國加徵關稅時,美國老百姓懷疑和焦慮的態度約佔 65%。而到了四月初,對關稅反對的聲音比例直接升到了 80% 左右。
這是為什麼?
首先,關稅反噬了美國製造業。
中國目前已對 7 類中重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彭博社》報導指出,「美國國內目前對這 7 類中重稀土進行精煉的能力為零。」
而此類稀土例如鏑、釔、釓等都是軍工武器所需要的,據分析,目前美國的稀土儲備只能滿足幾個月而不是幾年的需求,美國的軍工項目將受到嚴重影響。
從對外貿易來看,美國更是自絕於全球市場之外。
透過開源平台可以看到,與上海港一片繁忙的景像不同,美國最大、最繁忙貨櫃港口洛杉磯港顯得十分冷清。
該港執行董事吉恩 · 塞羅卡(Gene Seroka)表示,由於美國關稅政策的影響,洛杉磯港下週入境貨運量預計將比去年同期下跌超過 35%。
但在大洋彼岸的中國寧波舟山港老塘山作業區,4 月有大概 40 艘巴西大豆船靠岸,相較於去年同期的 27 艘次,增加了約 48%。
而目前,譚主從港口獨家了解到,進口的美國大豆數量已經銳減。根據聯合國數據,2024 年美國出口大豆中 51.7% 都銷往中國,中國是美國大豆的最大客戶。
同時,不只大豆,豬肉等美國對華出口農產品都受到很大的影響。
從美國國內的供應鏈來看,失去中國製造的美國家庭,很有可能會陷入「家徒四壁」的困境。
前不久《紐約時報》發布了一則數據視覺化報導,從廁所到臥室,詳細列舉出了美國家庭中每一類商品從中國進口的比例,烤麵包機、雨傘、鬧鐘等商品從中國進口的佔比都超過了 95%。
也就是說,一但這些商品無法順利從中國進口,美國民眾將面臨在國內幾乎斷供的困境。
在這種情況下,川普政府希望盡快在關稅中找到突破口,重新營造「美國贏了」的敘事。
於是,在與他國的談判中,川普政府還是想藉中國說事。
最近一段時間,美國正逐步推動跟印度、日本和韓國的談判。
但是,談判進度卻不如美國所願。
在同日本的首輪談判後,日本並沒有答應美國的任何一項要求,雙方只是規劃了接下來的談判安排。
事實上,在派經濟再生大臣赴美談判前,日本首相石破茂就提到「不準備作重大讓步」。首輪談判後,石破茂又提到,「日本並不打算唯命是從地按照美方要求承擔更多負擔。」
跟韓國的談判也是類似的情形。儘管美國財長貝森特稱美韓很快將達成諒解協議,但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官員回應,在 6 月 3 日韓國總統選舉前雙方不可能敲定協議。
在多數國家都保持觀望的情況下,川普頻繁釋放在與中國談判的消息,還有一重重要的意圖。
國際經貿談判專家跟譚主分析:
首個與美國達成協議的國家,會提供後續談判重要參考。其他國家都會根據首個協議,來判斷哪些方面存在與美國博弈和談判的空間。中國是被加徵所謂「對等」關稅最高的國家,如果連中國都要作出巨大的讓步,主動去找美國談判,那對其他國家而言,能夠爭取的空間就非常有限了。
也就是說,透過釋放中方急於找美國談判的訊息,川普試圖給其他談判對手製造時間壓力,迫使其出於這樣的壓力,急於與美國達成談判結果,從而向美方讓渡更多利益。
透過回溯川普過往的多次發言和傳記,譚主發現,這都屬於他的一種交易策略。
從談判的角度來說,川普運用的是「戰略不確定」策略。
說穿了,就是故意不照常理出牌。川普團隊認為,「確定性」在談判桌上反而是個阻礙。如果對手搞不懂你的邏輯,就得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分析、去判斷,資訊處理成本大大增加,一不小心,就可能掉進「誤判」的坑裡。
用這種方式,擾亂對手的陣腳,增加對手的焦慮,最終迫使對手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做出讓步。
【談判分析】
但實際上,洞穿美國的談判心理,就會發現,在接觸方面,我們不是理虧的一方,也不該藏著掖著,我們很坦然。
對於川普所謂的「戰略不確定」,其實也沒有什麼好迷惑的。有「不確定」,那我們就消除「不確定」——美方如果想和中方進行接觸,中方就利用這些接觸意圖,逼出其真實的意圖,更好地掌握主動權。
這種談判與博弈,講歷史,5000 年文明累積了太多智慧與經歷,講實操,對美鬥爭,我們也有的是經驗和策略。
說到底,還是那句話:
談,大門敞開,打,奉陪到底。
這是中方的底氣,也是中方的定力。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