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咖啡巨頭星巴克 (SBUX.US) 今 (4) 日在中國市場投下一枚震撼彈,這家進入中國 26 年、累計開設 8000 家門市的國際品牌,宣布將其中國業務營運控股權交給中國本土私募股權機構博裕投資。
根據雙方公告,博裕將持有新成立的合資企業至多 60% 股權,星巴克保留 40% 股權並繼續擔任品牌與智慧財產權的所有者及授權者。基於約 40 億美元 (不計現金與債務) 的企業價值,這項交易標誌著星巴克中國正式開啟「合資營運」的全新階段,長期目標直指 20000 家門市規模。
對全球咖啡連鎖龍頭而言,主動「交出方向盤」實屬罕見。這場合作的另一方博裕投資,正是關鍵推手。有別於外界對私募股權「槓桿收購、短期套利」的刻板印象,成立於 2011 年的博裕以「頂級配置、長線思維」著稱,核心團隊匯聚聯想前財務長馬雪徵、中投及中信集團等國家級投資平台的資深人士,過往投資案例涵蓋蒙牛乳業、阿里巴巴、快手、網易雲音樂等行業巨頭。
上述經驗不僅讓博裕深諳中國消費市場的數位化邏輯,從電商、行動支付到社群媒體生態,更累積了與本土品牌競爭的關鍵能力,而博裕對長期資金的調配優勢 (資金多源自主權財富基金、長期保險資金,投資週期可延至 10 年以上),恰與星巴克中國萬店計畫所需的耐心資本高度契合,尤其在低線市場拓展中,博裕的政商資源與商業不動產談判能力,能有效彌補外資企業單打獨鬥的弱點。
此次交易絕非簡單的「賣身」,而是雙方精心設計的策略共贏。對星巴克而言,讓出控股權實為「以退為進」,其核心訴求從「掌控 100% 股權」轉向「確保品牌長期健康成長」。
透過引進博裕,星巴克不僅能將低線市場拓展的天文數位資本投入與風險轉移,集中資源投入全球產品創新與供應鏈建設,像是中國雲南咖啡的國際推廣,更能藉助博裕的本土化能力補齊數位化弱點。
目前,星巴克在 APP 功能豐富性、社交裂變玩法及配送效率上與瑞幸等本土品牌仍有差距,博裕的入局有望為星巴克中國植入「本土化操作系統」,推動會員體系、線上訂單及營銷方式的數位化「換血」。
更關鍵的是,星巴克透過保留 40% 股權及未來十年的授權收益,將角色從「耕耘者」部分轉變為「平台方」,收益與品牌價值深度綁定。
對博裕而言,60% 控制權意味著主導權與深度變革的空間,其目標不僅是財務回報,更在於推動星巴克中國的策略調整,優化下沉市場的成本結構如租金、人力採購,提升單店獲利模型,並嘗試更激進的本土化創新,從茶飲子品牌、小店到本土 IP 聯名,甚至在特定區域發起價格補貼,搶瑞佔瑞、庫迪主導的下沉市場。
過去因品牌調性顧慮而謹慎的策略,如今在控股權賦能下有了更大試錯空間。這種「60/40」的股權結構,本質是星巴克用控制權換取資本解放與長期收益,博裕則用資本與資源換取改革主導權,共同押寶一個更龐大、更本土化的星巴克。
然而,美好規劃下仍必須面對「磨合挑戰」。星巴克引以為傲的「夥伴文化」,強調員工福利、咖啡空間體驗與人文關懷,與私募股權追求效率、數據與回報率的基因有潛在衝突。
當博裕的專業經理人帶著財務報表與 KPI 進入組織,成本優化可能波及員工培訓與福利,動搖服務根基。這場合作既是對博裕「中國核心資產業者」能力的考驗,也是對星巴克能否堅守初心的檢驗。
從 1999 年在北京開設首店到如今交出控股權,星巴克中國的每一步都折射著中國消費市場的變遷。與肯德基、麥當勞的「賣身」不同,這場合作更似「婚姻」,雙方各取所需,風險共擔,共同目標就是打造一個更大、更強、更懂中國的星巴克。未來,管理階層的策略磨合、文化融合的成效,將成為決定這項合資模式成敗的關鍵。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