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政策持續實施,美國的商品和服務價格卻出乎意料地保持相對穩定,並未如外界預期般立即引發新一輪的通貨膨脹。聯準會青睞的通膨指標——個人消費支出(PCE)物價指數 5 月年增 2.3%,僅略高於聯準會 2% 的目標;而 5 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年化成長率為 2.4%,甚至低於經濟學家的預期。
這看似矛盾的現象,主要歸因於企業採取了一系列短期且靈活的策略,以抵銷關稅帶來的成本壓力,並避免將漲價轉嫁給消費者。然而,經濟學家和分析師普遍警告,這些緩衝措施並非長久之計,隨著時間推移,關稅對物價水平的影響將逐漸顯現,預計在今年下半年可能導致更高的通膨。
通膨暫緩的三大關鍵原因:
1. 提前囤積庫存: 許多公司在「川普關稅」正式實施前,便已爭相儲備或提前進貨。管理顧問公司帕特儂 - 安永(EY-Parthenon)首席經濟學家 Gregory Daco 指出,這批額外庫存猶如企業的第一道防線,使其得以推遲漲價,因為大部分商品仍在倉庫或商店貨架上,尚未產生額外的關稅成本。
2. 等待政策明朗化: 面臨更高關稅的企業選擇暫緩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以觀望美國貿易政策的未來走向。川普政府在 4 月給予了 90 天的「關稅暫緩期」,以便各國進行貿易談判,該期限將於 7 月 9 日到期。
密西根州立大學經濟學榮譽教授 Charley Ballard 表示,在關稅政策頻繁變動的高度不確定環境下,企業對立即提高價格持謹慎態度,以避免嚇跑消費者或流失市佔率。Daco 補充說,許多企業正積極尋找創新的定價策略,而非直接轉嫁成本。
3. 降低實際關稅成本: 儘管官方宣布的關稅稅率較高,但美國海關實際徵收的關稅卻低於名義稅率。這是因為部分進口商能夠透過將貨物存放在保稅倉庫或外貿區來規避或推遲關稅支付。這些位於主要商業港口附近的保稅倉庫,允許企業暫時儲存貨物而不必立即繳納關稅,直到貨物投入商業運作。
此外,美國也實施了一系列關稅豁免和排除措施,導致截至 6 月,對所有進口商品的實際關稅稅率約為 10%,低於官方宣布的平均 15%。
儘管上述策略暫時穩定了物價,但專家們一致認為,企業不可能無限期地吸收關稅成本。道明證券(TD Securities)美國利率策略主管 Gennadiy Goldberg 預計,隨著關稅在今年下半年逐步推高進口成本,價格將會上漲。他強調:「我們仍然認為,未來幾個月我們將繼續看到新貿易政策對物價水準的影響,而這應該會轉化為更高的通膨。」
聯準會主席鮑爾上週也表示,關稅可能會引發更高的通貨膨脹,可能從今年夏天開始。道明證券全球宏觀策略主管 James Rossiter 指出,這是一個「耐心」的問題,而非「謎團」,典型的成本轉嫁需要時間。他預計 7 月份將出現更多的漲價情況。
當前美國經濟在面對關稅衝擊時展現了一定的韌性,但這份穩定性是建立在企業短期策略的基礎之上。隨著這些策略的效用遞減,以及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持續,消費者和企業未來仍需警惕潛在的通膨壓力。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