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內漲幅最高ETF清一色港股。
華泰柏瑞恆生創新藥ETF、匯添富港股通創新藥ETF、銀華港股創新藥ETF、萬家港股創新藥ETF基金、廣發港股創新藥ETF、富國恆生醫療ETF、南方恆生生物科技ETF、景順長城港股創新藥50ETF、匯添富恆生生物科技ETF、華夏恆生醫藥ETF等漲超32%,霸榜漲幅榜前列。
年內,港股多隻股票股價實現翻倍。
除去50億以下市值的股票,有27只港股實現翻倍。
“翻倍”現象的背後,是內資持續加碼與新消費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近兩年以來,內資成為港股上漲主要推動力。2024年南下資金淨流入8079億港幣,創下歷史新高。2025年南下資金流入進一步加速流入,截至5月27日,年內淨流入6333.35億港幣。
中信建投証券研報顯示,2025年一季度,主動偏股基金對港股的配置相比上季度末提升5.2個百分點,港股配置比例超過30%,達到近五年新高。
南下資金持續加碼,內資對港股定價權提升。從成交額佔比看,南下資金佔比近20%,對比此前三年(2024年為17.3%,2023年為14.1%,2022年為11.8%)明顯提升。
其中,資金主要流向科技、創新藥和新消費領域。
年內港股翻倍股票中,泡泡瑪特市值最高,總市值一度突破3000億港元,該公司股價從2024年初低點16港元飆升至2025年5月的200港元以上,漲幅超過10倍。
港股這波翻倍行情,本質是錢和新趨勢在推着走。內資帶着真金白銀南下,改變定價權結構,意味着現在港股漲跌內資的話語權越來越重。
以泡泡瑪特為代表的新消費公司的火爆出圈,也側面説明年輕人的消費喜好正在重塑市場,哪裏有新需求,哪裏就有資本追着跑。
不過市場從來不是單邊上漲,資金會流走,風口總是來回切換。
同時,港股正在從過去的“被忽略的市場”,變成全球資金配置中國資產的又一窗口。
這輪行情就像一塊試金石,真正能穿越週期的,一定是能夠踩準產業升級、消費變革節奏的公司。
對於港股市場,華泰證券表示:
恆生指數當前動態PE 10倍左右,在全球依然是估值窪地。且在過去幾十年,其估值都圍繞10倍上下波動,幾乎在投資者心中形成了隱形的定價錨。
港股低估值長期存在,根本原因還是香港市場的結構和交易機制。港股盈利和流動性來源不一致、外資和機構持股佔比高、過去板塊分佈過度集中在價值型股票等,共同造成了過去港股低流動性和低成長性的特點。
低估值錨定效應正在被打破,港股出現了結構性變革。
2018年港交所改革已經撬動了港股結構性變革的齒輪。港股流動性和成長性在這幾年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流動性角度,2025年至今港交所日均成交金額已經是2018年的2.8倍。截至2025年5月22日,外資主要追蹤的MSCI中國指數超過80%的權重都是港股。南向資金交易佔比也上升至23%。成長性角度,目前消費+科技在港股市值已經佔到了半壁江山,中國10家科技巨頭公司(阿里、網易、比亞迪、中芯國際等)在港股流通市值佔比已經接近30%。
港股重要稀缺標的推動了好公司和流動性的雙向循環。無論是流動性差,還是低成長性,都不應該是當前港股的標籤。港股估值中樞相對A股(流動性)和美股(成長性)都有提升空間。這些變化在市場偏弱時並未得到足夠重視。但“9·24”行情、DeepSeek行情到本週的寧德時代上市,都在持續明確這種變化的意義。量變引起質變,港股估值生態需要重塑。
週期性改善提供催化劑,看好港股市場相對錶現。
年初以來,內需邊際修復、產能出清進入“衝刺期”,宏觀增長變化好於24年底預期。4月貿易風險上升又進一步測試了在中美貿易摩擦風險下的市場底部區間。雖然未來關税問題不排除依然有反覆,美債利率高企、美股壓力等都可能擾動市場短期表現。但港股風險溢價和經濟的尾部風險都明顯減緩,震盪中樞理應上行。此外,宏觀增長韌性好於預期,人民幣匯率及人民幣資產都有一定補漲空間,港股有望在今年繼續獲得相對錶現。
戰略配置關注潛在AH溢價收窄標的和科技消費,戰術配置推薦金融、媒體與娛樂、非必需消費品分銷與零售。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格隆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