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三大指數今日集體上漲,深成指、創業板指均漲超1%;截至收盤,滬指漲0.18%報3461點,深證成指漲1.17%,創業板指漲1.9%。全天成交1.33萬億元,較前一交易日縮量716億元,全市場近3300股上漲。
ETF方面,港股創新藥ETF領漲。恆生創新藥ETF、港股通創新藥ETF工銀、港股創新藥ETF基金、港股創新藥ETF、港股通醫療ETF富國、港股創新藥50ETF漲超4%。
消息面上,7月1日,國家醫保局、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印發《支持創新藥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
花旗點評稱,這是兩個政府部門首次聯合出台支持藥物差異化創新的政策。該政策旨在支持創新藥物全價值鏈,包括創新藥研發、醫院准入及多元化支付方式。這也是國家醫療保障局首次提出與藥企共享醫療保險數據以支持研發。花旗持續看到中國政府對創新藥發展的承諾,預計2025年下半年,創新藥物和生物技術板塊將迎來多重催化劑,包括商業合作、加速監管審批及有利的定價環境,且商業保險對醫療體系的增量支付也將推動行業發展。
此外,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頻繁調研醫藥企業。
2025年上半年共有163家公募機構奔赴1943家A股上市公司調研,覆蓋申萬一級行業中的30個細分領域,累計調研頻次高達40093次,聚焦電子、醫藥生物等行業。
其中,電子行業以絕對優勢領跑,全行業上半年共有229只個股合計獲得7376次調研,被調研個股數量及頻次均大幅領先其他行業。醫藥生物、機械設備行業分列第二、第三,其中醫藥生物行業上半年共有222只個股獲得公募機構調研,共5150次;機械設備行業上半年共有203只個股獲得公募機構調研,共4958次。
6月份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電子和醫藥生物板塊受追捧。私募排排網最新統計數據顯示,6月份,私募機構調研A股上市公司熱情高漲。當月共有751傢俬募機構參與調研,覆蓋28個申萬一級行業中的387家上市公司,合計調研次數達到1769次,展現出機構投資者對A股市場的高度關注。從行業分佈來看,電子、醫藥生物、機械設備、計算機等行業成為私募機構調研的重點領域。其中,電子行業以獲私募機構調研275次位居榜首,涉及56家公司;醫藥生物行業緊隨其後,獲調研266次,覆蓋41家公司;機械設備、計算機行業分別獲得調研234次和213次,位居第三位、第四位。
對於創新藥板塊,方正證券表示,創新藥板塊系統性估值提升是我們認為本輪行業配置迴歸最大的催化劑,核心是中國創新藥企的商業模式獲得市場廣泛認可:
第一是龍頭公司紛紛進入盈利階段,第二是研發管線通過BD開始轉化成常態化收入因此創新管線進入系統性拔估值階段,市場開始給予藥品公司創新管線更多估值溢價。
行業已到拐點,龍頭biotech開始盈利。中國的創新藥企已經邁過了從0-1的階段,商業化表現優異,進入25年,biotech將迎來盈利潮,正式跨入商業模式驗證的新階段。
出海已成趨勢,大交易不斷湧現。2025年截止到6月8日,國內對外合作與許可的交易首付款已超過25億美金,總金額已超過500億美金,總金額已達到去年全年水平。MNC在手現金較多,但多數利潤承壓,需要補充新的管線。在通過對全球大藥的專利分析後我們發現,2024年全球銷售超50億美金的大藥中,2030年前專利已到期或臨近到期的產品銷售總額接近2000億美金,巨大的專利懸崖缺口也導致了MNC的BD熱情。
技術創新不斷驅動行業向上及出海BD。本輪創新浪潮由中國參與新技術帶動,比如ADC、雙抗多抗、二代IO、GLP1等,中國在這些領域的創新藥研發領先,眾多創新產品開始讀出數據,隨着新技術新靶點品種的不斷湧現,以及BD交易的不斷達成,早期創新管線價值將被進一步發現並定價。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格隆匯